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

二十一世紀資本論

這本書是先前作者皮凱提來台演講時,隨演講票一起買的,花了一段時間把它讀完,在這裡寫一下有關它的心得,其實先前朱敬一已經有寫過這本書的導論了,推薦大家看一看。
http://www.storm.mg/article/23089

第一部分很大的篇幅,剖析法國、英國、美國、德國等歐洲國家的歷史資料,分析各國的資本歷史,解釋各種資本的消長;並說明有史以來,低度成長、低通膨與不會流動的社會才是常態,極小部分人可能因為獨門技術或是透過原有資本投資,向上晉升到富有階級,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極不可能的事,靠著繼承而來的資本可以勝過其他人一輩子工作的所得,書中也引用不少19世紀的小說,來做為作者想法的佐證。而後隨之而來的兩次大戰大抵將原有的資本階級消滅迨盡,戰後科學技術高度成長帶來勞務所得的高成長,作者也詳加解釋其中各種要素間的消長。

第二部分進入分配不均的討論,解釋作者最主要的想法:就是長期來看資本所得會超過勞務所得,導致持有資本的人財富累積的速度快於無資本的人,舉例而言,擁有兩棟房子的人(資本持有者),可以選擇將一棟房子出租賺取報酬。
這些話口說無憑,作者最大的貢獻,就是援引歐洲-特別是法國-的歷史資料:人口普查、報稅資料來佐證他的想法,即便富豪的所得資料缺乏統計,作者仍會試圖引用富士比雜誌的統計,全球財富報告的統計去估值,並一一說明不同的統計的缺陷。
至於為何分析的多半是法國等歐陸國家,純粹是因為歐陸國家的稅收和人口財產統計開始得比較早,近來作者開始和其他國家的學者合作,試圖將它的收入統計拓展到其他國家。

這部分說明他用的統計模型,給予討論基準,並說明資本的分配不均與勞務的分配不均,檢視高所得族群投資報酬率差距;並比較個人才能和財富繼承的財富流量,警示現今富有國家的財富繼承已經接近十九世紀的水準,必須要有手段來解決資本趨異的問題。

最後一個部分,作者試圖提出他對於資本不斷趨異的解法:針對資本的累進稅率。

資本會生出資本這件事,不是什麼經濟制度的缺陷,正好相反,透過租金、股利、地產增值來賺錢,是資本完全自由流通的結果,資本制度完全無法解決這樣的問題。

面對所得重分配的要求,必須要有政府機關的介入,而和強制性的通膨、長期的通貨緊縮、利用移民進行資本重分配比起來,累進稅率會是比較符合公平正義、能夠精確針對資本階級,又能將重分配的過程置於民主討論和監督的解法。
這樣的政策需要國際間的通力合作,才能確實的打擊資本利得的成長,就我看來,作者有些一廂情願,期待國際間突然攜手合作,難度大概近於登天,更何況資本階級還能運用對政治的影響力來反對這類政策的推行,只要國際間有了些許缺口就會使整體成效不彰,但或許,當國際間受夠了通膨造成的熱錢流竄與不斷拉開的貧富差距,公共債務的不斷膨脹,會真的坐下來好好檢視資本累進稅的可能性?

個人是覺得這本書詳細歸詳細,知識密度卻略嫌不足,或許是求謹慎,作者詳實的介紹每筆資料的來由,每一個模型的假設,在開頭的歷史資料中,美國黑奴是否應該算在「資本」當中,他用了相當篇幅解釋奴隸被歸為「資本」或「勞力」時,會出現什麼不同的結果,但這幾個百分點的差距對讀者來說沒什麼意義。
但撇開理論細節和背後的數學不提,這本書仍然值得一看,可以把他的前半部當成經濟史來看,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觀點;從最後一部分的資本利得稅的建言,也能學習到各種政策工具的影響和優劣,中央銀行在政治上的定位,現今金融監理制度的缺陷;反正遇到太多詳細的解釋,跳過去就是。

這本書只是在財富重分配上開了一個頭,相關的議題還有待更多的討論,對裡頭的論點也不必照單全收;資本與勞務間的論戰不會就此塵埃落定,甚至根本不可能塵埃落定,本書終將是一場長期論戰中的第一棒,但正如作者所說:「社會科學研究者就像所有的知識分子和公民一樣,應該參與公共論辯……必須做出抉擇,並針對特定制度與政策表明立場,無論是關於社會國家、賦稅制度或公共債務的問題」

為政治提供建言,是學者的責任,因為社會科學說到底都是政治,我想不止經濟學如此,任何學科都是;從這裡,我看得到一位身為知識份子,在他的專業上樹立的典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