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

不曾結束的一戰

不曾結束的一戰:作者為 Robert Gerwarth,ISBN:9789571374338
udn導讀

歷史學家或者歷史教育通常喜歡用一個個事件來描述歷史,箇中原因在於,每個人的一生會被無數事件交錯纏繞,人物誌會讓人看不出事情的全貌,編年史會讓事件被時間切成碎片,用事件可以把其中各造都拉進來,綜合編年史和人物誌的優點,完整呈現事件各方立場和時間順序。
有利必有弊,事件史的缺點可以說是歷史的片段化,一個全面的歷史會是任何時間、任何地點都在發生事件的組合,但這遠超過一般人能理解的程度,也因此一些重大事件通常就成為標誌,其開始和結束常被當作歷史的中斷點,一個世界都為之暫停的斷點,但事實上通常不是這樣。

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個例子,由於西線的壕溝戰、毒氣戰、機槍、坦克打造的絞肉機太過引人注目,幾乎都能聽到書寫歷史新頁的沙沙聲,於是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西線,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 1918 年 11 月 11 日,正是西戰線停戰的日子。
普遍的印象,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,歐洲進入了所謂的戰間期,普遍印象歐洲也進入一段和平歲月,直到 1939 年德國打響二次世界大戰,事實上,只要稍加涉獵,就知道蘇聯在戰間期時,曾有過紅白兩軍的內戰,跟和平其實相差甚遠。
不曾結束的一戰,寫作目的正是要打破以上的印象,本書從1917年的俄羅斯革命開始,到 1922 年的希土戰爭終局的士麥那大屠殺,從三個面向完整介紹這段時間:1. 戰敗國的下場;2. 橫跨戰勝國與戰敗國的革命與反革命;3. 巴黎和會與帝國解體。
對戰後發生在東歐、中歐、南歐,遍及土耳其帝國、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一連串事件,作了清晰完整的介紹。

一戰之後,帝國或因為革命、或因為不堪戰爭拖累、或因為凡爾賽條約,相繼在一戰後瓦解,但隨後而來卻非期盼已久的和平,而是一連串更長久的紛爭,帝國雖然專制,實際上卻對境內各民族都提供一視同仁的權利保障,隨著戰後威爾遜民族自決的風潮,帝國瓦解後的新生民族國家,如波蘭、捷克、匈牙利等國,對國內少數民族的保障更形欠缺,本來相安無事的多民族區域,在「民族」國家這個旗號的擠壓下,緩衝的空間都失去了,於是發源於民族的暴力衝突反而更多;對於多民族區域的歸屬,更引發多國間的競爭角力,甚至於強制性的地區人口交換。作為無根蘭花的猶太人,則變得四處不是人,在各國都被從國家保護中分離出去,最後淪為各國都亟卻清除的對象。
此外凡爾賽條約淪為戰勝國爭利益的場所,有些戰勝國如義大利、希臘無法滿足於條約結果,引爆國內極端主義或再次對外用兵;戰敗國視條約為奇恥大辱,無不謀求以各種方式打破條約;條約又無力調解新生國家地域衝突和民族衝突,以為戰勝就能在地圖上用畫筆訂下新國界;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又有種族限定,以致無法適用的國家同樣無法信任新生的國際聯盟。
凡此種種都為 20 年後的亂局打下根基。

同時,一戰後的革命與反革命為進階化的暴力打開窗口,平民跟戰鬥員的界線首次抹去,頭一回的總體戰,平民成為需要為國家敗戰負起責任的一部分,導致隨之而來的二次世界大戰,目標不再是擊敗對手,而是為了完全消滅國家、消滅人民、謀求「優等」人民的生存空間。
一戰用一個全新民族國家的體制,取代視為落後的專制帝國,卻也因此種下更長遠的暴力。今年正好是標誌上的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週年,正好透過本書,用全新的視角看待一次世界大戰,事實上正如作者所言,即使到了今日,從敘利亞內戰、庫德族等事件,亦或是最近塞爾維亞與科索沃互換領土的爭端(),見證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當年鑄下的苦果現在為人們所承受著。
有感於大家的歷史常識通常忽略了戰間期,這個重新塑造歐洲,為二次大戰種下遠因的時期,許多重大事件如俄羅期內戰、芬蘭獨立戰爭、希土戰爭,通常不在大家的關注範圍,本書是補助戰間期一本極佳的著作。

相對來說,本書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地圖,由於全文出現許多地名,多是東歐、西亞等不常出現的區域,缺乏地圖讓本書在空間感上略顯薄弱,是個可以改進的方向。

總評:8/10
簡單評論:浪費時間 看看就好 值得一看 非看不可*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